第252章 五莲县于里镇杏山峪村的历史文化和传说故事
五莲县于里镇杏山峪村:山水间的历史遗韵与传奇
历史文化
村落起源与发展
杏山峪村的历史可追溯到较为久远的时期。据推测,大约在明朝末年,一些躲避战乱的流民辗转来到此地。当时,这片山谷中野杏树漫山遍野,春季杏花盛开,美不胜收,且山谷土地肥沃,水源充足,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良好条件,故而得名“杏山峪”。这些流民在此定居后,开始开垦农田,搭建简陋的房屋,逐渐形成了村落的雏形。
最初,村落规模较小,村民们主要以传统的农耕生活为主,种植小麦、玉米、红薯等农作物,勉强维持生计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来越多的人迁徙至此,村落不断发展壮大。在清朝时期,村落的经济有所发展,除了农业,部分村民开始从事副业,如编织竹篮、制作农具等,产品在周边地区颇受欢迎,进一步促进了村落的繁荣。
到了近现代,杏山峪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参与各项建设。在新中国成立后,大力发展农业生产,兴修水利设施,改善灌溉条件,粮食产量稳步提高。同时,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渐改善,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,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更新,开始尝试发展多种经营,如养殖家畜、种植果树等,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升。
传统建筑特色
杏山峪村保留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,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明清至民国时期,见证了村落的兴衰变迁。
村落中的房屋多为石木结构,就地取材是其最大特点。墙体主要用大小不一的石块垒砌而成,石块之间用黄泥或石灰勾缝,坚固耐用且具有独特的质感。屋顶采用木梁架构,上面覆盖着小青瓦或茅草。小青瓦屋顶线条流畅,历经岁月洗礼,泛出古朴的色泽;茅草屋顶则更显自然质朴,与周围的山水环境融为一体。
传统民居一般为四合院布局,中间是宽敞的庭院,这是家庭活动的核心区域。庭院地面通常用石板或青砖铺设,四周设有回廊,方便人们在雨天行走。正房坐北朝南,位置突出且地势较高,采光和通风条件良好,是家中长辈居住的地方,内部布置较为庄重,摆放着传统的木质家具,如雕花床榻、八仙桌、太师椅等,这些家具工艺精湛,有的还带有精美的雕刻图案,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。厢房位于庭院两侧,功能多样,有的作为厨房,有的用来储存粮食和杂物,还有的作为晚辈的卧室。门窗部分是建筑装饰的重点,多采用木雕工艺,雕刻题材丰富,有寓意吉祥的花鸟、瑞兽,以及蕴含传统文化的人物故事等,刀法细腻,造型生动,展现了较高的民间艺术水准。
民俗文化传承
杏山峪村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,这些文化传统深深扎根于村民的日常生活中,代代相传,承载着村民们的情感与记忆。
在传统节日方面,春节是最为隆重的庆典。从腊月初开始,村民们就忙碌起来,筹备各种年货。腊月初八,家家户户熬制腊八粥,用各种谷物、豆类和红枣等食材,寓意着丰收和团圆。腊月二十三,送灶王爷上天,人们在灶台上摆上糖果、糕点等供品,希望灶王爷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,保佑全家平安。除夕之夜,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,饭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,其中鱼是必不可少的,象征着年年有余。年夜饭后,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,孩子们则兴奋地守岁,等待新年的到来。大年初一,村民们早早起床,穿上新衣,挨家挨户拜年,互道新年祝福,传递着亲情与温暖。
清明节时,村民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祭祖,清除杂草,添上新土,供奉祭品,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。同时,这一天也是踏青的好时节,人们会结伴到郊外游玩,感受春天的气息。端午节,家家户户包粽子,门口悬挂艾草和菖蒲,以驱邪避灾。有些年份,村里还会组织赛龙舟活动,在附近的河流上,村民们齐心协力划动龙舟,岸上观者如云,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,场面十分热闹。中秋节,一家人团聚在庭院中,摆上月饼、水果等供品,祭拜月神,然后一边赏月,一边分享美食,享受团圆的喜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