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三郎在这简短的闲聊中确认了王家的家风——纯正的文人世家。
也意识到,自己必须在科考上有所成就,否则根本无法与王瑾仪再续前缘。
现在,他必须迈出接近王瑾仪的第一步。
“管事,本人擅长计算,还会绘图、工程以及一些奇巧物件的制作,我想试试!”
“好的,不知先生怎么称呼?我给您登记一下。”赵春明回应。
两人彼此认识后,赵春明问道:
“先生,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账房。我的学识只能考核这一项,您的其他能力还得等大管事来考查。
您看,方便的话我们现在就开始如何?”
陈三郎点头同意,说了一个考察方法,“赵主管,可以请人报账,我和你们的账房同时合账,最后比较正确性和用时。”
“先生用算盘吗?”赵春明问。
“不用,有白麻纸和铅笔吗?可能会用到。”陈三郎答道。
“先生说的是瑾炭笔吗?”赵春明纠正。
“是我口误,是瑾炭笔!拜托准备一下。”陈三郎笑了笑。
赵春明派人取来纸笔,很快,办公室里进来了两个抬着半人高算盘的小厮,将算盘放在陈三郎对面的桌子上。
随后,进来两位穿长袍的中年人。
陈三郎一眼就看出他们的身份——这个时代,没文化的都穿短打,上过学的则穿外袍。
穿着布袍、表情严肃的,大多是各家账房。
人员落座后,房间安静下来。
赵春明翻开一本总店流水账,开始报账,却被陈三郎打断:
“赵主管,您能把提核准费用多少读作减多少钱,把拨款入账多少读作加多少吗?这样会更快,更便于计算。”
赵春明犹豫了一下,想通了原委便点头同意:“好吧,重新开始。我说合计,你们就把答案报上来。”
他看了看账房们,问道:“各位先生可以吗?”两位账房没有反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