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的事情就这么商定了。
第二天,温氏带着拜师礼,淋着家里的孩子去了村里面唯一的教书先生家,也就是村里面的一个落地老秀才,名叫风灯的。
风灯市清泉村里面少有的读书人,当年中秀才的时候,已经四十多岁了,之后想要再进一步考举人,却是屡试不第,一直考到50岁才停下来,回老家开始教孩子们读书。
为人虽然古板,但是人品没有问题,还教出了宋耀文这个秀才,很受村里人尊敬。
温室气的时候拿了一条猪肉,两包点心,打了一壶酒,还带了笔墨纸砚,以及他们需要的束脩。
在村里,束脩算的上是较便宜了,一个孩子一两银子一年,每上十天课休息一天,春耕秋收和重大的传统佳节都会放假,让孩子们休息。
尤其是春耕和秋收的时候,几乎会放大半个月到一个月假期,总之教学时间是非常自由的,学的东西也是非常自由的。
除了要考童声秀才,正儿八经走科举之路的其他人在这里读书,基本上就是认认字,算算数,学一点简单的字的写法,背一背三百千等,基本上就可以毕业了。
很多孩子家里条件不好,一辈子都没有上过学校,而家境不错的孩子则会来学校里面学个两年。
像宋耀文那样的深入读书的人,还是很少的,一则家里条件不好,二则天赋不够。
“先生,我家这几个孩子,就麻烦你了,他们年纪小,不懂事,您尽管教导。”温氏先是朝先生行了一礼,然后客气的说。
风灯避开了她的理,客客气气的应了。
他对温氏的感官还挺好的,愿意把家里的孩子都送到来读书,淋雨玩都送来了,每个人都没落下,这可是一大笔钱。
村里的人,谁家不是老大读了教老二,恨不得一文钱掰成两文花?
而且基本上是把家里的男孩来读书,谁还会送女儿读书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