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然,贾王氏所知的东西,比上辈子王熙凤临死听说的还要多。
北王勾结的不仅仅是金陵旧勋和他们的辗转襟带,宗亲、外戚,甚至还有海外的若干小国。
只是这个勾结却是从十几年前就开始了,那时候四王八公做主的还是老北王,他的目标也很明确:
太子地位不稳,但换成其他任何一位皇子,他们这些开国勋贵们都得不了好下场。
所以他们要用尽所有力量,保证太子顺利登基。
可惜,还没等这件事办出个眉目,老北王自己先没了。
然而此事其实已经颇得了几家家主的首肯,即便是王熙凤的祖父、贾王氏的父亲,私下里也表达过对这个观点的赞同:
若换个皇子登基,那四王八公必定迅速败落。
贾王氏在折子里不无恶毒地还添了一句:长兄王子服在侧,亦点头称是。
接下来顺理成章,水溶接掌北府,太妃教他不要与皇家作对,年轻气盛的水溶阳奉阴违。
等等,等等。
至于荣宁二府,老北王同期已经赦、敬时期,贾氏乃是当时的升平帝为他心爱的太子预备的心腹臣子,自然是顺理成章地站在了老北王一边。
老北王病逝时,水溶尚且年幼,众人里挑了一圈儿,又要日后儿子大差不差能拿住,又要有一定的才华地位;
所以病榻前遣开了另外三王,把手里的势力郑重先托付给了赦、敬,请他们二人辅佐自己的儿子。
这兄弟两个一开始倒也雄心勃勃、兢兢业业,可不久后便发现太子的心胸和志趣其实都只是个寻常的纨绔而已。
放松之余,二人不免也有些失望。
紧接着便是夺嫡之乱。
贾敬机敏,抢先一步把爵位传给了儿子,自己出城修道去了。
贾赦事到临头也没敢跟着太子起兵,而是转投了升平帝。
旧勋的势力沉寂了下来。
可是北王渐渐长大,重拾了其父当年的野心,加上新立的太子对臣子结党一事极为反感。
于是,老北王当年的“旧勋必败”言论又被悄悄地传扬开来。
巧的是甄家送进宫的闲子竟然开花结果,有了一位皇子在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