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特区?长安城?”
房玄龄跟杜如晦面面相觑,陛下怎么一下子就把特区定在长安城了?。
李世民看了两人一眼,道:“两位爱卿不是说这改革特区不能离白石城太远,也不能太近,长安隔那地方有一千里左右的距离,朕觉得非常合适。”
“还有,爱卿不是说,要有商业基础的城池,这长安城作为大唐的中心,难道还没有商业基础?”
“最重要的是,长安城就在朕的眼皮子底下,不管是政令下达,还是出现什么情况,都能及时的处理。”
“两位爱卿,难道觉得还有比长安城还合适的地方?”
房玄龄杜如晦两人听了李世民的分析,忍不住的点头赞同。
的确,长安城不管是从地理位置,还是基础方面,都是最佳的选择。
而且有陛下盯着,也不会出什么乱子。
房玄龄开口道:“臣觉得陛下的提议不错。”
杜如晦也跟着附和了一声,又接着说道:“不过陛下,这事若拿到朝会上去策议,恐怕不容易通过。”
长安城的确是最适合作为改革特区的试验城池。
但不要忘了,长安城也是官员最多的地方。
按照白石城那种模式,官府人员完全是服务于商贾百姓,帮他们解决各种问题。
长安城这些官员早已习惯高高在上,让他们这样做,他们会愿意?即便是陛下下令强制要求,估计这些人也只会阳奉阴违,出工不出力。
一旦出现这种情况,那改革根本就进行不下去。
李世民听闻,也一阵沉默。
长安什么不多,就是官员多。
城里不是流传着一个笑话吗:出门要带眼睛,万一一不小心撞到的,可能就是一个五六品官员。
“要不这样?”
房玄龄出声打破大殿里的沉默:“既然是改革,陛下何不重新弄一套新的管理体系出来?”
李世民微微皱眉,疑惑的问道:“爱卿的意思是?”
“陛下,朝廷的官员已经适应了现在重农抑商的思想,现在让他们反过来重商,估计他们做事都会畏手畏脚,与其赶鸭子上架般让他们执行各种改革政策,还不如从新任用人的人才。”
“让一些敢干,愿意干,能踏踏实实干的人来做,这不就事半功倍了吗?”
李世民眼睛一亮,恍然大悟:“爱卿的意思是,专门弄一个执行改革的部门出来,让他们与现有的朝廷体系隔开,只负责长安城改革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