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毕懋康两人又闲聊了一会儿,张世康便带着侍卫赶往旁边的西山大营。
明天就要出征了,此时的西山大营内热火朝天。
火头营的士兵在有条不紊的将炊具等物装车,几万大军出征,最考验统帅的协调能力。
由于关内比较安全,辎重营已经提前几天出发,而火头营便是第二忙乱的队伍了。
反倒是战场上的主力,骑兵营、步兵营以及火器营的士兵相对轻松。
明天就要出征,为了让士兵休息好,最近两日的操练都被取消。
士兵们有的在睡大觉,有的则在写着书信,当然,士兵大多都是不识字的,往往都是一群大头兵围着一个会写字的先生。
而这些所谓的先生们,几乎都是中低级将领们从隔壁制造总局请来的识字的人。
围着等候写信的人都不言语,包括正在口述的人脸色都很平静,没人去嘲笑谁,因为这时候写的信,基本都类似于遗书的性质。
毕竟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百分百能活着回来。
当然,也有不少大大咧咧的家伙,要么是光棍汉,要么是二四不在乎,反倒是在营房外围坐着一块扯犊子。
不过这群围坐的人,表情也分成两种。
一种吹起牛来热火朝天,仿佛打了鸡血一般。
剩下的多少有些提不起兴致,甚至对吹牛者带着羡慕。
当然,这绝不是因为吹牛者吹的牛多么清新脱俗,而往往是因为这个吹牛的家伙运气好,被选拔进了出征的队伍。
是的没错,没选上的,绝不会认为自己不如选上的。
所以,指定是那厮运气好。
根据去年的军制改制规定,近卫军的兵额定为三十万,而虎贲军是四十万,以及作为关内警备部队的永宁军六十万。
近卫军最近一年一共征得新兵两万六千余,目前的实际总兵力为十一万余。
新征的兵并不多,总数与三十万的兵额还差大半。
倒不是缺乏兵源,其实还是老问题,目前朝廷的粮草供应,仍旧处于紧缺状态,只不过比前几年要好上不少。
新作物自打第一年取得不错的成绩后,不用朝廷再大肆宣传,不少百姓都开始自发领取种子种植。
再加上北方的挖渠运动已经接近尾声,按照宋应星的估计,大约再有一两年的时间,朝廷便可以不再为粮草发愁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