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时源早就想过,沈筝会将功劳让给自己。
故而还在兴宁府之时,他便将所有实情,一字不差地报给了余九思。
“沈大人。”他放下筷子,认真看着沈筝,“若没有您,便没有今日的老夫。您与老夫之间,不存在丝毫抢功之说。老夫与余将军所说之事,亦全乃实情。故你我二人分功几何,估摸着......要看陛下定夺了。”
沈筝微微叹了口气。
终究是又捅到上京去了,不过还好只是个疫苗,而非整本《药王集》。
自她将《药王集》给李时源起,便从未想过与李时源抢功。
天花疫苗也好,失传针法也罢,上头的功劳给谁,对她来说无关紧要。
只要能让百姓日子过好,那便够了。
用过饭后,沈筝又与李时源商讨起医馆事宜。
不日后,李时源名声必会大噪,同安医馆也会在大周遍地开花,有些事儿,该注意就得注意。
“国医署直属陛下,咱们可以交好。”沈筝说了陛下改制国医署一事,又说:“同安医馆也算是入了陛下的眼,您作为医馆之首,往后都要谨言慎行,以免行差踏错。若本官猜得不错,待柳阳府分署成立后,会有署内官员来县里,到时......”
“不卑不亢,以诚待人,便是咱们的行事准则。”沈筝说。
言外之意便是——不必谄媚,不必害怕,真真诚诚,不给对方下脸子,也不怕对方找麻烦。
“您二人一路辛苦,用过饭后赶紧回去歇息吧。”沈筝站起身来,笑道:“本官还有事,便先走了。哦对了,李大夫,您忙活完、休息好后,记得来印坊寻本官,咱们将医馆分馆建立细则,再细细商讨商讨。”
往后来“加盟”医馆的人,只会多不会少。
其中有多少人,是当真为了百姓而来,又有多少人,只是冲着同安县的名头而来?
都未可知。
所以他们从一开始,便要做好筛选。
为同安县的名声把关,也是替百姓把关。
......
两日后,印坊。
新的高炉房已经在建,沈筝几人留在此处打工的日子,悄悄进入了倒计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