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知她不管是拿出玻璃,还是肥皂的制作秘方,都能有机会让家里暴富,却只在出于满足自身需要的情况下,顺便利用最没技术含量的羽绒被服赚些花销,就是陈凤琪的态度。
陈凤琪相信,就算她将来不给自己养大的孩子们,直接留下什么秘方,就凭她能教给孩子们的知识,也能让他们在将来,凭借自身能力谋生。
不管在任何时代,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,最宝贵的永远只有知识与文化,可代代相承。
知道这桃河镇的房子就是自家的后,江燕娘终于不再像之前那样,恨不得将他们买的一切,包括锅盆碗筷在内,都一点不留的打包带走,或是变卖。
不过即便如此,因为在这桃河镇上一住就是两年多,全家十余口人,购置的东西着实不少,江燕娘是看到这也想带走,那也觉得该带走,免得去了新家还要再次花钱购置,想带走的东西实在太多。
高台县距离这交通便利的桃河镇不算远,陈凤琪告诉她,哪怕他们将来定居在高台县,也可过来小住,家里人若是出行,还能在此落脚,就算留下一些东西,也不会浪费,江燕娘才彻底放弃尽量多带东西走的想法。
自阳山乡的老家离开时,婆媳二人为免招人注意,连换洗衣服都没敢多带,踏上背井离乡之途后,处处不便,不得不临时花钱购置。
可是家里的钱是有数的,家无恒产的情况下,还养着那么多人,一文钱恨不得掰两半花的压力之大,给江燕娘留下极深的印象,才会让她对那些物件很珍惜。
陈凤琪知道她的心态,才会这般委婉的劝阻她,没有强制要求她一定要放弃那些不怎么值钱,从这桃河镇搬到高台县的耗费过大,实在很不值的杂物。
即便已经尽量轻装上路,全家十余口人及各自的私人用品,以及一些必需要带上的东西,如陈凤琪的书籍,两个孩子的早教用品及玩具等,还是装了好几车。
远比他们当初自豫州迁到这桃河镇时的东西多,规模多,若有水路可以直达,其实直接包一条船更方便,可是中间换乘的不便,让他们只得放弃水路选择走陆上官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