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后就是要把不切实际的阶级地位加以解放。封建社会里,农民的地位仅次于士大夫阶层,工商两个群体虽然地位不如农民,但是生活的滋润却远超农民。
这已经和事实脱钩了,你还用律法去加以限制干什么?
还不如全部放开,这样刺激经济的发展更好。
就像后世改革开放之前,农民被困守土地,百业不兴。
你要是偷偷的外出务工,就是盲流。现在大明的制度更是严格。
百姓到哪里都得有官方的路引,这就是一个很束缚百姓的枷锁。
解放生产力,第一就是要先解放农民。
农民除了耕作根本就没有别的事情做,就算是有趁着农闲之余做别的的,那也是极少数的。
庄家一旦种下,农民基本上就算是闲置下来了。
一个个闲的五脊六兽的,围拢在村口、地头侃大山,晒太阳,挤虱子。
这大好的劳动力就这么白白的浪费掉了。
朝廷一旦解除枳楛,让他们除了耕作之外做别的谋生户口,那也增加了手工业从业者,更能刺激商业的繁荣。
其实归根到底,一千道一万,郑长生的意思就是要把农民放开。
就像是改革开放那样,允许百姓自主创业,不在困守土地。
到时候,百业兴旺,国富民强,大明想要不崛起都难。
现在老朱唯一担心的是,政策虽好,就怕执行不到位。
尤其是基层的府县,他们这些最底层的官吏才是这个改革成败的关键力量。
整个皇极殿的灯火彻夜长明,直到色渐亮,已经到了大朝会的时候了,老朱才让人撤去灯盏。
洗漱之际,凉水的刺激下,老朱精神抖擞起来。
草草的吃了几口糕点,垫吧了一下,老朱才吩咐一声:“起驾!”
今日之大朝会是前所未有的,皇上早已经吩咐凡在京三品以上包含三品无论文武,就连清闲的勋贵,必须到场。
否则的话,严惩不贷。
这是一个信号,是一个将有大事发生的信号。
可是谁都不知道,将要发生什么。
这不免有点让人,心里没底。
三五相熟的人,聚拢在一起,声的议论着。
朝房里嗡嗡之声不断。
郑长生肚子一人躲在角落里,闭目养神。
刘伯温拖着沉重的身子,也硬是来上朝了。
他的地位可以是文官中的翘楚了,李善长和胡惟庸的死掉,他目前成了大明官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。
不过他一直是称病不朝,很明显他不想卷入这纷乱的朝堂势力之郑
王大龙是他的贴身侍卫,搀扶着他来到朝房的椅子上坐下,才退出去。
刘伯温不住的咳嗽着,使得乱糟糟的等待上朝的朝房里顿时安静了下来。
“啊呀呀,刘老大人您也来了,多日未见您老可是清减了不少啊!”
一众的御史台官员把刘伯温围在中间是嘘寒问暖。
良久,刘伯温止住了咳嗽:“诸位同僚,今日乃大朝会,皇上有明旨,老朽不得不来啊。不过老朽病体沉重,恐不能久持,为皇上分忧就有劳诸位了。”
一个开场白,简单明了,道明自己的观点。
他这是要躲清闲啊,不想过多的参合的意味已经很明显了。
完这些,他就开始闭目养神,跟郑长生一样,如庙里的泥胎一般,一动不动。
徐达和汤和二人互相望了一眼,也都闭口不言。
刘伯温老狐狸一个,他都不开口,那谁还敢开口啊。
朝房里静的有点吓人。
郑长生慢慢的张开了眼睛,刚才还乱糟糟的呢,可是一瞬间就冷场了,似乎他已经习惯了在喧闹中的氛围,猛然间安静下来,有些不习惯似的。
忽然钟鼓齐鸣,额,上朝了。
文武分列两班,鱼贯走出朝房,来到金殿之上,分列站定,等候老朱的到来。
老朱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啊!
所有人都在等待着他主持今的朝会,等待着他宣布重大的消息。
所有人都知道,今将会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。
因为今的大朝会除了老朱登基以及圣寿的时候,是前所未有的规模。
山呼万岁,君臣礼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