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就代表着自己家的孩子以后前途无量啊。
明朝建立之初,朱元璋通过科举考试、荐举贤才、学校培养等多种途径来解决选官取士的问题。
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曾下诏实行科举考试,一连举行三年,由于被选取的人才多是少年后生,缺乏实际经验,朱元璋颇不满意,所以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起暂停科举。
这时明朝十分注重荐举取士和兴办学校,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任用做官。
不过,荐举的情况也并不比科举好,荐举多而且滥。
经过比较以后,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又决定恢复科举取士,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以后每隔三年举行一次,以后科举取士很快又被提高到主导地位,荐举渐渐衰落,而学校也成为科举的预备机构了。
可是随着郑长生这只蝴蝶的到来,随着雨花书院的开办,估计想要恢复科举,那是遥遥无期了。
谁不希望自己家的子弟能够成为子门生?
以前科举的时候想要成为子门生,那是要经过十年寒窗苦读,一路过关斩将,千军万马争抢着过独木桥,杀到最后,高中了之后,才成为子门生的。
可是现在好了,只要是能够达到条件的,就可以直接进入雨花书院就读。
立马就成为了子门生。
这个幸福来的不要太快好不好啊。
不过就是条件有点苛刻,就是要在雨花特区拥有一套房产,这样就近入学这一个原则才符合条件。
哈哈,不就是一套房子吗?太简单了,老子就是砸锅卖铁也得在雨花特区买上一套房。
招生的简章上可是了,这房子是学区房。
只有拥有学区房的人家子弟才可以入学,否则免谈。
就在新闻周刊发行的第二就有无数的人蜂拥而至,都要把汪广洋的特区衙门给挤爆了。
这场面简直是太火爆了好不好,汪广洋都要美出鼻涕泡了。
还是永和伯有主意啊,一个放开皇家书院的招生的策略,就给雨花特区注入了如此之巨的财富。
现在除了原本的民房之外,好一些的地方都规划好了,这就是吸金的利器啊。
老汪迈着四方官步,背着手从衙门的后堂里走了出来。
鹅考,他大眼一扫,这些人他基本上都认识。
都是朝堂上的勋贵们,有好些还都是他之前的下属。
这就好办多了,现在他可是捏着这些饶“卵蛋”的,要是不听招呼,随便轻轻的捏一下就够他们受的了。
之前老子倒霉的时候,一个个都躲着老子,现在你们也知道求老子是什么滋味了吧?
这些功勋权贵们,一看到汪广洋出来了,顿时一窝蜂似的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。
“汪大人”
“汪大人”
“汪大人”
靠,,一阵聒噪,搞的他是啥都没听清楚,这些人七嘴八舌的乱如闹市场。
汪广洋不禁就是一阵头大。
“都闭嘴,吵吵什么?这里是朝廷的官衙,是雨花特区的首府之地,在吵吵本官把你们都打棍子赶出去。”
老汪的官威之盛,一下子镇住了一众的勋贵们。
“排好队,麻溜的,挨个进去看沙盘抽号,抽到哪一块地方,就是哪一块,没有二次的机会。
抽好号之后,到本官这里把钱交了。
本官会给你们开具一张收款的条子,,到时候拿着本官开具的条子,就可以带孩子去书院报名了。”
汪广洋话音还没落了,呼啦一窝蜂似的全散开了,一个个争先恐后的排队去了。
额,这场面,真他娘的让人啼笑皆非。
一个须发花白的勋贵的鞋子都踩掉了,都顾不得要了,挤着上前排队。
“你他娘的一个的三品侍郎敢排到老子的前面,快把位置给老子让出来,不然老夫可是不客气的。”
“哎哟喂!我的老大人,这可不行,要是寻常事本官怎么着也得让着您老,可是这事关我家的孩子未来的前途,对不住了。”
把那须发花白的老人,憋了一个脸红脖子粗的,好半没吭气。
汪广洋背着手,溜溜达达回到官衙后堂书案后坐定,等待着收钱开条子。
他真的是没有想到,郑长生会出这么一个妙计。
一片片空空如也的土地,原来是鸟不拉屎的地方,荒草丛生的,可是竟然会随着雨花书院名额的开放,一下子飙升到十万银子一块。
而且还是先交钱后建设,这白了就是拿他们的钱办自己的事情。
他美了,郑长生也美了,老朱也美了,勋贵们也美了。
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啊。
也不知道郑长生这子的脑瓜子到底是啥材料做的,这等空手套白狼的计策竟然使的这么堂而皇之的。
人们还是心甘情愿的主动的拿着钱交过来,还唯恐交的晚了排不上号。
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。
五百名锦衣卫持刀严阵以待的守护着库房,现在的库房里,银子都堆成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