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说周国,可相助了不少小国都免于战乱,如此人才,咱们朝堂得收揽啊。”

“微臣附议!”

另一位御史也乐着说:“裴家可是上古传承下来的簪缨世家,族中子弟在咱们东淮国的史册上,也是留有漂亮的笔墨。

裴家的上一任家主,就位及相位,乃德高望重的裴相公。如今他的子孙愿意为官,此乃朝堂之福。”

“即便如此,我朝择官,以科举为主。”

忽地另一位御史站出来,质疑道:“若是忽然就封未曾科举之人为官,如何面对孜孜不倦学习的学子?

他们可得经历乡试,会试,才有机会登上金銮殿,裴家的公子纵然有才华,也需科举再封官,才叫公平。”

“老臣附议。”

另一位老大人也站出来,不赞同道:“最开始择官,皆是世家子弟,毫无寒门子弟或是庶民。”

“科举的提出,不就是废除原先一边倒的择官制度。如此打破,是想再一次发生当年的门阀大战?”

“再者,科举的学子会怎么想?尤其是庶民,会不会引起他们的怨言?到时候闹起来,朝堂的面子难道会好看?”

“这就不劳谭老国公费心了。”

御史中丞知道自己提出来,肯定有人反对,看向惯来中规中矩的谭老国公,眉心还拧了拧。也不慌,早准备了话术。

“既然是我们御史台举荐的,那我们自然要安抚好天下学子。再说,谭老国公怕是小瞧了裴家的公子名望。”

“来为官的,可是东隆第一公子,和九州第一说客,他们二人可是深受学子们的敬仰。”

“即便不拿出他们二人自己的名望,就是裴家。谭老国公莫不是忘记了,当年科举能提出,也有裴家的一份功劳。”

“那寒门子弟庶民,岂会不敬重裴家?再者,这可是裴家啊,盛出名臣良官,您老去百姓那里打听打听。”